孟子具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1. 关于孟子的哲理性名言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2. 孟子所说的富含人生哲理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2113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耻5261不若人,何若人有?爱人者,人恒4102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1653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内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进锐者,其退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容之,不思则不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孟子有哪些名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0、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1、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5、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6、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7、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2、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13036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

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


4. 孟子生命意义的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孟子《鱼我所欲也》,是最能体现孟子生命观的名篇: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然而)我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只求利益不则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事情,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照此做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情。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讨饭的叫花子也不屑看它一眼。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有人仍然这样做)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5. 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


感悟人生:三境界 三件事 三句话 三不要 人生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

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

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

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 第二种境界:持界 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

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

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丧气。

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间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过程的关键,关键是选择。选择,是人生过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诱惑的课题。

而持有,只是选择之后的一种随机或必然的结果。当选择的命题被完成之后,所选择事物的结果于个体的生命来说,虽然影响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个体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无足轻重了。

毕竟,那已经脱离了生命个体的愿望轨道,而进入了事物发展规律的轨道。 人生关键的课题是选择,但人生最难的却是人要不停地选择。

有时候刚完成一个选择,又得进行另一个选择。有时在开头选择对了,在第二步却可能选择错。

有时一直都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到最后一个选择前却走到了另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讲持有什么,而是讲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我们应该明确我们不需要什么。毕竟我们心的欲望太大,而我们的手太少。

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持有。放弃才是人生的大学问。

持界其实更是一种弃界。 第三种境界:悟界 当火会烫手被教给小孩子时,仍然会有很多被烫得缩回去的动作在历史中不断被重复。

而没有被教给的东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发现。 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

不同的悟性,同样的环境,同一个事件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心鹜神游,不可预知,奇妙无比。

眼睛,心灵,表现,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悟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见悟是一直到生命结束都在不断进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别人的做秀和个人英雄的自我表现,而是不断完善自我心智的内修。

悟界更是一种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过改造自我或者主观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故悟界不单纯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更是一种言行的活动。

悟界也是一种做界。 做好三件事 1、学会关门:即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过好每一个今天,每一个今天过好,就是一辈子过好。

2、学会计算: 即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和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

3、学会放弃:特别推荐一个非常好的词,这就是「舍得」。记住,是「舍」在先,「得」在后。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说是「舍」了一定会「得」,而「一点都不肯舍」或「样样都想得到」必将事与愿违或一事无成。 学说三句话 1、算了!:即指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

2、不要紧!: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对自说:「不要紧」!记住,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任何问题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3.会过去的!:不管雨下得多么大,连续下了多少天也不停,你都要对天会放晴充满信心,因为天不会总是阴的。

自然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享受「三乐」 「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好的时候要多助人为乐,在自己过得一般的时候要知足常乐,而当自己处于逆境中时则要学会自得其乐。 除去三“盲” 手忙,做错事情,把简单变复杂;眼盲,患得患失,迷失了方向;心茫,困惑迷茫,飘浮的心灵找不到家。

学会三「不要」 1、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重的担子压不垮他,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他,但是他受不起委屈,冤枉。

其实,委屈、冤枉,就是别人犯错误,你没犯错误;而受不起委屈和冤枉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再遇到这种情况,对付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笑了之,不把它当一回事。

2、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


6. 孟子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7. 有关人生哲理的句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言者无 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论语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