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一般具备三个特征_一是内容上是作者观点


1. 怎样归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判断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必须从论点的本质、特点,以及它和其他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去考虑,从中可以归纳出确认中心论点的五个依据,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五个依据是: (一)依据论点的定义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出现在文章中的中心论点一定是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一个观点.像“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改造我们的学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这些都是鲜明表达作者观点和见解的观点,它们又分别是文中所有论据论证的对象,所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在分析把握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时,可以根据论点的定义,先明确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然后看一下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一个见解和主张. (二)依据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型特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因此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一般应该是判断句.掌握这一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尽快找到中心论点.如上述三例的中心论点,从句型来看都符合这一特征.我们强调中心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来表述这一特点,还为了可以尽快地排除对中心的错误判断.有人经常错误地把论题当作论点,比如学习《个人和集体》、《讲讲实事求是》、《崇高的理想》、《我们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课文时,常常把标题当作论点,实际上它们有的只是一个词,有的是并列短语,有的是疑问句,都只提示了议论的范围,仅仅是论题,它们都不能象判断句那样明确地表述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因此都不是论点.只有动宾短语作标题才有可能既是论题又是指示中心,比如“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那也只是因为它们可以补足、改写为表述中心的判断句,而如果正文中有更完整的对中心的表述文字,我们还是应该确认文中完整的表述文字为中心,而把标题的简述看作一种提示. 我们说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型特征“一般应该是判断句”,既是肯定大部分议论文中,作者用这一句型直接而明确地表述自己的主张与见解,我们可以以此作为依据之一,帮助确认中心论点所在.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有一部分议论文,尽管它的中心很明确,但却没有用完整的判断句来表述,或者没有直接表述中心的文字.要了解这类文章的中心,就要求读者阅读后,根据内容去补足表述中心的判断句,或者用判断句型去归纳它的中心论点.比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它的中心论点的几个要点分述在三个小节的小标题上,这是十分清楚的,把握此文中心论点时就要把它们归纳补足为一句包含这些要点的判断句,如“写文章要从关系紧密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三方面考虑,观点与材料要统一,材料要准确,要有好的形式”.由上可见,用表述中心论点的判断句这一句型特征来确认中心或归纳中心是很重要的. (三)依据论点常见的位置 中心论点在文章中有它常见的位置,有的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是这样.有的在引论部分的结尾.《简笔与繁笔》一文,首段先明确概念内涵,结尾引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有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的开头.这类文章大多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引论部分针对现实存在问题有所破,然后在本论部分提出作者正面的见解与主张.如《拿来主义》,作者在引论部分先抨击、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然后在本论部分的开头提出对待文化遗产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这一主张.有的文章的论点是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如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在前文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类议论文在开头和中间论证部分并没有明确揭出观点,只是提出话题和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结尾时,用一句话或一段简短的话点出文章观点,卒章显志.此外,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体现在标题上.有的则要读者从全文内容中去体会归纳. 了解论点常见位置,再参照其他依据,我们就能比较快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依据论点与题目的关系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与议论文的题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作者拟定题目时总是要想方设法使它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因此,我们确认中心论点,就可以反过来从研究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 议论文的论点与题目大体有这样几种关系: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如“作家要铸炼语言”、“学问不可穿凿”,这些标题已经十分醒目地把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写了出来.有的题目是论点的简述,它也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前面提到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是这样.找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比较容易,只要从文中论点常见的位置上找到完整的表述中心的判断句就可以了.有许多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论题.但仔细研究一下,同是点明了论题,不同的语言表述法,有时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暗示出中心论点的内容.比如“个人和集体”、“简笔与繁笔”、“义理、考据和辞章”这类由并列短语来构成的题目,它们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是要揭示出题目所示的并列的。


2. 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中心论点的


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3. 初中议论文中常见的题目及解题技巧.:中心论点是什么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2.总结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3.具体问题涉及到的相关段落要反复研读.解题法则1.按图索骥.(针对问题到原文找答案.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摘录全句)回答问题,这样得分率最高,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2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就是刚才说的限定不能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关语句,所以你应该先从原文中找相关语句.下面是如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① 概括大意(原文句子过长)② 解释重点词(适用于原文中有生僻词)③变换句式(适用于原文是疑问,设问等语意未能完全明确时,而题目又要求明确表达) 常见题型1语句在文章篇章上的作用是什么?①文章中间:独过渡,总结上段,引出下文②文章末尾: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点名主题2文段中关键词语和语句的分析结合具体语境,答案往往是原文的语句.啊~还有一张是议论文常见问题的.去年的了容我再找找吧T.T这都是我们年级的语文组组长总结的专门对付考试,应该很有用~希望能帮到你~。


4. 跪求说“疑”阅读答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本文语音 爱问知识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

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

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

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

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 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解剖: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论证“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第二层论证“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第三层论证“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

全文从解释“疑”的含义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到对“疑”的精辟结论为止,首尾呼应,中间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篇运用递进式分层论证的好文章。